科技与中国元素完美融合 北京冬奥场馆打造新标杆
2019年02月04日 09:3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汪涌、姬烨、白林
位于北京北五环附近的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国家速滑馆,有一个浪漫的名字——“冰丝带”。这座正在加紧施工的场馆,预计在今年年底永久性设施完工,实现第一次冰面浇冰。
图为完成混凝土主体结构的国家速滑馆项目(2018年9月30日摄)。
建成后,国家速滑馆的自由曲面幕墙将如冰刀划出的飘逸弧线,形成一道道美丽的“冰丝带”,与相邻不远的雄浑钢结构“鸟巢”、灵动膜结构“水立方”相得益彰。
像“冰丝带”这样的诸多北京冬奥场馆,融汇了智慧化场馆、集约化建设、共享化利用等新内涵,同时又完美地将中国文化融入其中。
双奥场馆十年不落伍 冬奥换新颜
北京是全球首座既举办过夏奥会,又将举办冬奥会的城市。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许多场馆稍加改造便将再度用于冬奥会。
鸟巢、水立方、五棵松体育馆等北京奥运会时的标志性场馆,因其出色的设计理念和科技创新,以及充分的赛后利用考虑,在北京奥运会过去十余年后,仍然是地标性建筑。
1月6日,游客在“鸟巢”内的雪圈广场上玩耍。
国家体育场作为巨大的钢结构建筑,实现了许多建筑史上的创新性突破。无论是在结构造型、功能使用,还是色彩系统等方面,国家体育场都堪称一座将中国文化与建筑科技完美融合的奥林匹克建筑。
作为北京奥运会最重要的开闭幕式舞台,鸟巢又将承担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重任。围绕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的场馆改造和保障工作,已经启动了相关准备工作。只待开幕式创意方案和团队得到确认,令人期待的“鸟巢冬奥时间”就将开启。
作为游泳场馆被熟知的“水立方”,通过建设可移动、可转换的冰场,将摇身一变成为“冰立方”,在2022年举办冬奥会冰壶赛事,成为“双奥场馆”。
北京国家游泳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奇勇介绍,“水立方”通过在游泳池里架空结构,将原来的游泳池区域转换成冰壶场地,成为世界首个“冰水转换”的场馆。
国家体育馆将原有玻璃幕墙改造成为仿冰玻璃砖充分引入自然采光,减少照明能耗。首都体育馆通过最新的声光电技术打造“最美的冰”,并与首都滑冰馆、首体综合馆和三个配套场馆整体改造为运动园区。
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场馆之一的五棵松体育馆,在建设之初,就预留了冰上项目的各种设施。承担了北京奥运会篮球比赛任务后,十余年间,这里多次承接花样滑冰和冰球比赛,目前已经完成6小时冰场和篮球场快速转换实验,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2018年12月13日,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中)和委员刘显英(左二)、张虹(右一)、王冰玉在北京赛区五棵松体育馆考察。
这些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场馆在设计、功能上具有的前瞻性,不仅使其在2008年后成为北京文体产业聚集区,更将通过北京冬奥会继续延展和提升场馆价值,创造出奥林匹克历史上持续保鲜的奥运场馆综合利用“中国奇迹”。